/> 《易经》是华夏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作,中国古代的儒、道、法、墨等诸家思想也都本源于此,而且对当代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原子理论等科学也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外星人写的,将之称为“天书”,他们觉得远古先民的思想很难达到这种精微玄妙的程度,就象很难想象古埃及人能够建起金字塔一样
正因为这书深奥难懂,后来才有许多人去研究它,并形成了专门的易学
孔子是在五十岁时开始研究易经的,他说如果自己再学上二十年的易经便可“从心所欲”了
就是这样一本神奇的书,我们该如何去读,打开它的钥匙又在哪里呢?在这方面,孔子还有名言:乾坤其易之门邪
意思是研究易经要从研究乾坤两卦开始,只有乾坤两卦通了,这才能算学易入门了
特别是乾卦,作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在全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书根基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初步的宇宙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处事谋略以及最高的社会理想
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的,它的卦辞是这样说的:乾,元亨利贞
这里的元是指宇宙的本元,这种本元是无所不在的,正所谓“无极之外复无极,尘埃之内有尘埃”,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所认为的宇宙存在模式,即:既可以大到无极,也可以小到无限
亨即通,也就是说宇宙所有的事物都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利,则进一步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关系理顺了,事情才会通达、顺利;贞,则告诫我们要理顺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要贞正执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乾元、亨通的宇宙法则,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卦辞下面有解卦辞的象辞,乾卦的象辞中有这样一句很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胸襟要效法大地,大地生长万物,却从不向万物索取什么,大地为什么能够这样?它效法的是宇宙,宇宙也只是付出,并不索取,比如太阳,时刻都在放出光和热,但并未从大地上吸收什么,宇宙又是效法谁呢?它效法的是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来源于哪里呢?它来源于宇宙的本元
这里的“天行健”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也正是“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所效法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的祖先从运行不止的天地宇宙体悟到了人如果想建功立业就应效法天地,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许正是因为《易经》所提倡的这种积极人生态度的影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流传至今,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不止,奋斗不息
乾卦的卦辞下面有七段爻辞,前六段是分别解乾卦的六个阳爻的
分别以潜伏之龙、在田之龙、惕厉之龙、在渊之龙、在天之龙、高亢之龙为比喻来形容人生中经常面对的六种形势,并指出处在不同的形势下要有不同的策略,即在时机不成熟时不能盲动,要等待时机(初九:潜龙勿用);在事业刚刚起步时,需要接交贵人以求得帮助(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在事业稍有起色时要保持本心,谨慎勤奋,不能放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在事业即将取得成功时要认真审时度势,作好准备,抓住时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在事业取得成功时,要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成绩(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当事业达到顶峰时,要认清形势,全身而退,否则便会招致失败(上九:亢龙有悔)
这些分析紧紧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为人指明了成功之路
也有人把乾卦的六爻比喻为人生的六个阶段,即: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和老年,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七爻是对前六爻的总结: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只有个人的成功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只有“群龙无首”才是吉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只有人人平等,不搞特权,唯德唯才,这才是吉祥无边的境界
只有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乾卦的自强不息精神才有了真正的意义,这才是易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
整个乾卦的卦辞、爻辞总共只有67个字,却凝结了多少古人的睿智卓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我们能推知的,又有多少是我们还未能理解或者理解错的呢?这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究与发现
我想了许久,也想不出同在一幢楼里出入的人里有哪一位是那音乐学院的学生
带上儿时的小锄,这个已伴我二十余载的小锄,与我仍旧爆发了深沉的情绪,不管多忙,总爱带着它去啃几口陈腐土壤,体验天然土壤的气味
故土的天井是很大的,栽花种树是每一个爱美之人的常态,像我这种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人,平常里也最爱该类劳作
将客岁成果的花籽兢兢业业地播进脸盆,将几株菊花让她们母子相离,几棵长青树,也给她们理了头发走在与邻家接壤的田垄,瞥见邻家的草果成长正旺,有的仍旧穿过了田界边,在我家的田里努力生长
我常常也爱与邻家小孩开着打趣:你家的草果穿过田界也就归你我共享
邻家小孩也常说:一切的都不妨你我共享
纯真无邪的话语也恰是故土群众的纯粹慈爱
方才看到的各类,或优美,或惨苦,一转瞬都化作云烟
白马嘶声长鸣,青牛泪液成冰,雄鹰坠落,兔子纹丝不动,看着我,他的身上热血淋漓
我蹲下,抚摩他,万物却化作满天星斗
我的脚下是皑皑火山,我的身旁有烈酒疾风
长袍呜呜作响,就像快被吹灭的灯……
那时我想,盛名之下,其实难负,这个东西竟然同我妈做的炒饵块也差不离,来到腾冲的这个夜市摊,我们吃到了正宗的大救架,光是作料就有十多种,云南的一些地方做炒饵块,肉末和火腿片是放不了多少的,可是在腾冲,人们在口味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这种追求不全是商业的关系,首先在于这里的人对这道菜的习惯、适应,然后才是花样上的翻新
一盘大救架端上来,红、绿、白、黄相间,这是从色彩上考虑的;饵块,细糯、色白、有筋,这是从质地上来考虑的,并且饵块质地的糯性与腾冲酸菜中的酸性一起实现了对立之后的消解;大救架的名字也是这道菜的一味,因为游人吃了一个陌生的菜,都细究这个菜名的由来,于是,腾冲人又要讲起炒饵块与南明永历帝的故事来,每个腾冲人都在为这道炒饵块立一块招牌,你就可以知道,天下人为什么都未到腾冲,先想到大救架的香味
酸辣是这道菜主味,这似乎还有一些边地菜肴的特色——大酸和大辣,通海人把这两种味道描述为“拐酸”和“辣得叮嘴”
岳玲和赵昕对这两个味道,还能适应,只是吃到后来,嫌它油腻了些